特色医疗
您现在的位置: » 内容

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哮喘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-07-08 阅读:

小儿哮喘病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患,全世界哮喘发病率达0.1%-32%,我国已逾三千万。儿童哮喘患者10年人数增长2倍,其中1/3-1/2的患儿可迁延至成人。防治哮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之一。

哮喘治疗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治疗,仅仅是注重了局部抗炎治疗而不能达到对全身免疫功能紊乱的调整,这种预防哮喘的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

中医学认为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肺脾肾三个脏腑虚弱,产生这种邪气长期停留体内不能消除,中医称为伏痰,在治疗时注重从补肺、健脾、益肾、化痰等方面入手,这是通过扶助正气、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,所以能改善病人的全身免疫缺陷,这无疑可以弥补单一西医气道局部抗炎治疗的不足。

什么时候是防治疗哮喘的

最佳时期呢?

中医学认为“天人相应”,正常的生理活动与大自然的气候息息相关,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正常规律,人的身体也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,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四时气候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,医生治病也应顺从四时阴阳的自然变化。哮喘冬季发生较多,夏季则大多数可以得到缓解,中医治疗时必须遵循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法则来治疗各种疾病。

中医强调“治未病”,对哮喘缓解时的病人采用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,就是在夏季没发病的季节进行调养,常可减缓或防止冬季的旧病复发。

从小暑至立秋,称为“伏夏”,即“三伏”,是全年气温最高、阳气最旺盛的时候。阳气有温阳肌肤和抵御外邪的功能, “春夏养阳”,此时进行调养人的阳气,可使患者的阳气充沛,到了冬天抗病能力增强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。

夏季穴位敷贴法防治哮喘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之一。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,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使皮肤充血来预防哮喘。夏季三伏气候炎热,人体毛孔开放,经络气血流通,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,此时借“天之阳气”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,鼓舞人体阳气,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,起到温化“伏痰”,扶助正气的作用,使正气渐复,机体免疫力增强,从治本出发控制哮喘发作。

穴位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、延胡、甘遂、细辛、肉桂等。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,做成直径约为1cm的药饼,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,穴位可选择肺俞、风门、厥阴俞、脾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膏盲、肾俞等,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,交替外敷。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,每隔31次,每次3~4小时,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,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、灼热、疼痛可提前取下,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。敷贴10次为1疗程,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。

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病人是很安全的,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病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,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,但如果处理不当,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,所以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处理,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,减轻病人的痛苦,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。

穴位外敷药物后的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、发热,甚或烧灼感、刺麻痒感。刺麻痒感产生后病人会不自主地搔抓,尤其是小儿,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,反而引起疼痛,痒感可持续4~5天,甚至整个贴敷过程。皮肤发红不需处理。产生刺麻痒感时,让患者不要搔抓,若痒感难以忍受时,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,如皮炎平霜等。穴位外敷药物后一部分患者局部都会起泡,泡内为淡黄色液体,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,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。起泡的大小、程度,与气候冷热及贴敷时间长短有关,气候炎热及贴敷时间长,容易起泡,反之起泡的速度缓慢。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,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;如水泡大的,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出水液,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,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。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,局部涂擦消炎膏,外用消毒敷料保护。绝大多数患者贴敷处结痂脱落后不形成瘢痕,但有个别病人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,这可能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有关。如果穴位外敷药物后局部反应比较强烈的人则不适合该疗法。但要说明的是,我们从许多病人中发现,贴敷处出现痛、痒、起泡等反应者,临床效果较好。

贴敷指南

我院儿童保健康复科今年夏季的穴位敷贴疗法开展时间为716—824日,地点在外科大楼儿童康复训练室。

 

敷贴疗法开展时间

7月16—824图片

 

敷贴疗法开展地点

外科大楼二楼儿童康复训练室

 

咨询电话:

0911-2888534

冬病夏治、穴位敷贴疗法除了适用于哮喘防治之外、还可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咳嗽、小儿遗尿症、小儿脾虚腹泻病及体质虚弱偏于阳气不足怕冷者。

经过45年的临床观察,穴位敷贴法治疗前后哮喘患儿多方面临床指标综合评价,有效率达70%左右。

适应症及适应人群

6岁以内体质虚弱者,适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,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变异性咳嗽等。

 

注意事项

 

 

贴敷时间

 

 

初伏:716—725

中伏:726—814

末伏:815—824

每隔2-31次,贴敷时间2—4小时左右。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。

药物贴敷的反应

 

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感觉,如果出现局部皮肤发红、起疱,不能耐受者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,或缩短贴敷时间,切不要搓、抓、挠,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,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。

注意饮食调养

贴敷的当天不宜进食生冷、海鲜、鱼虾或辛辣刺激的食品及饮品,应避免受凉。

避免受凉

贴敷药物期间,应减少运动、避免出汗,尽量避免电扇、空调直吹,以利于药物吸收;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;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、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。

特别注意

 

如背部有红、肿、刺、痒等症状,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,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,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,或局部涂抹氧氟沙星凝胶止痒、防止渗出;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等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。

冬病夏治并不局限为药物外敷治疗,还有穴位注射疗法、拔罐疗法、推拿疗法、饮食疗法等。

穴位注射疗法可在患者双侧定喘穴注射丙种球蛋白,每侧各2ml,在双侧腋窝皮下注射转移因子各2ml,每年三伏天各注射1次,3年为1个疗程。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、肺俞、脾俞、肾俞等穴,每次拔罐510分钟,隔日1次,共15次。

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,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,每次捏脊10遍,每日1次,连续30日。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,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宜能力选用。


防治哮喘食疗方

 

配料:冬虫夏草10g,瘦猪肉150g

做法:瘦猪肉切成小块,加冬虫夏草及葱姜、精盐、味精各种调料炖烂服用。用于肺肾两虚患者,患者常出汗多,容易感冒,腰酸膝软,脚软无力,语声低微,动则喘甚。

配料:炙黄芪40g,乳鸽1只。

做法: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,加入黄芪和精盐、葱姜、料酒、味精等调料,隔水炖90分钟即成,佐餐服用。用于肺脾两虚患者,患者常容易感冒,咳声无力,吃饭不香,大便稀,面色少华,气短懒言。

最后,我们要提醒哮喘患者,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,治疗不可一味求速、求快,以免走入误区,建议进行中药免疫联合治疗,可以达到良好控制的目标。我们认为,只有个体化的治疗才是最科学、最合理的治疗方案。

供稿:帅粉荣、姬文慧(儿保科)

图片:源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