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» 内容

妇产科医生手记丨开局之作——七次妊娠失败,42岁终为人母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08-11 阅读:

 

她是我的病人,特殊病例之一。四十岁出头,黝黑的肤色略带沧桑,无神的双眼里透出无限的期盼,以不孕症就诊。

每次看到这类型的病人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滋味,从她的神态可以判断出肯定是个有经历的人,旁边站着的另一位女士是我以前的一个病人,是她带着她专程找我。

每次见到我曾经的病人带着她的亲朋好友专程找我,成就感就涌上心头,这次也不例外。我打起十二分精神,准备迎接挑战,让这种成就感再次升华。

她的来意是这样:四十二岁,结婚十余年,不间断地妊娠七次,均以失败告终。不惑之年,看到别人儿女成群,自己膝下无子,旁人的冷眼、家人的责怪、多次流产对身体的摧残、自卑的心理……可想而知她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,未来的她何去何从。

虽然心里责怪她错过最佳时机,行动上还是履行医生的天职。经过进一步了解,初步判断她的情况可能是免疫因素所致,需要全面系统检查。

她从来没有检查过反复流产的原因,怀孕流产她习以为常,是贫穷和无知限制了她,上天也不眷顾她,屡次失败广种不收,是种子问题还是土壤贫瘠,一切不得而知。

她唯唯诺诺坐在我旁边,用手遮挡在嘴角,环视一下周围,眼眶里的泪花在打转,用低微的声音颤抖地给我说:“我这次又怀孕了,不到四十天,估计和前几次一样,过几天就流产了,我不抱多少希望,是她非要带我来找你。”说话时用手指着旁边我原来的病人。

她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,我反倒对她比较感兴趣。

医学的进步需要迎难而上,她这种情况便是其中之一,挑战高难度,需要勇气,我准备尝试着给她治疗,但是必须要有科学依据。征得她和家属的同意和配合,充分沟通尤为重要。

面对这种特殊病人,该拿出我的看家本领,和她的交流不能用常规方法,需要找到突破口。不能操之过急,循序渐进有理有据地走进她的心里,避开其他病人敞开心扉,我惯用的思维及技巧不请自到。

我翻出厚厚的妇产科书,拿出一些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,举出一些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例子,分析她不成功可能的原因,告诉她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风险,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,不可预测的结局等等,不耐其烦地给她和家属讲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取得她们的信任并配合治疗。

她盼子心切,我需要新的突破,共同的愿望使我们一起努力。

那段时间她成了我门诊的常客,她依从性特别好,预约检查的日子从来不迟到,该检查的项目一项没有落下,该用的药物一颗没少,看见腹中的胎儿一天天发育长大,流露在她脸上的笑容特别灿烂,我的担心随着胎儿良好状况渐渐减少,漫长的四十周妊娠在她和我的密切配合下顺利渡过,最终喜得贵子,结局圆满。

成功带来的喜悦对她和我均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。

虽然她后来失访,但是她的就诊经历我却难以忘记,她的治疗方案载入史档,开辟了我的免疫疗法新纪元,将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,使我再次面对此类型病人时更有底气,更能向前迈进一步。因为她是我开展免疫疗法的第一个病人。在我的新业务新技术本上又多了个她。

开局之作,圆满成功,岂可不记!

任何事情的成功需要依据科学,理论指导实践,要心中有数,要严谨工作,要胆大心细,要有进有退,要肯担当,要愿意付出,要勇于挑战,要敢于冒险,有突破才有创新,有创新才有发展,有发展才有进步,有进步才能攀升,医学的殿堂更是如此。

 

作者简介

王慧玲,女,70后,妇产科医生,出生于洛河源头,供职于宝塔山下;忙且快乐,喜欢文学;用心记录生活的美好,用爱吟唱心中的歌,用情追寻人生的纯真。

供稿:王慧玲(妇产科二病区)